top of page

Mrs. America 影集心得(雷)

已更新:1月15日

最近看了 Mrs. America 影集,是全劇只有九集的迷你影集,以美國推動《平權法案》為歷史背景,展開正反二方的故事。影集改編自部分史實,部分虛構,也有誇大改編以營造戲劇效果之處。整體而言,我是當作影集在看,但部分人物為真實人物,所以對於法案推動也稍微有所了解。


以下是我目前為止的微雷心得。


 


劇情處理比我想像得還要細緻,一開始以為凱特布蘭琪飾演的角色是推動法案的那一方,結果根本是我預告片囫圇吞棗(我不太愛看預告,避免被雷),她是保守黨的一員,本來主要關注核武、美俄戰爭的議題,但因緣際會下,開始反對《平權法案》,和她的白人家庭主婦朋友們,開始成立 Stop ERA(Equal Rights Amendment,即平權法案)組織。這股勢力,雖說只是一群家庭主婦組成,但在凱特布蘭琪的角色發揮其政治影響力下,也逐漸讓推動法案的女性主義團體備感威脅,甚至有過幾次辯論交鋒。(我目前看到第五集)


凱特布蘭琪的角色,就像政客一樣,提出 ERA 會造成負面的影響,像是得把自己的女兒送上戰場(實際上美國正要結束徵兵制,改為募兵制)、家庭主婦的優勢地位不保⋯⋯等等,被女性主義團體認為是不當引述、捏造事實等,劇中她的角色確實也捏造了判決書的案例,企圖贏得辯論。有趣的是,劇中有諸多這個角色遭遇的性別不平等,比如,明明是自己召開的會議、自己卻被要求去外面拿筆記本來做會議記錄,或者因為餅乾烤得很好就被詢問是不是要開麵包店,又或者穿著美國國旗圖案的泳衣來娛樂大眾。


推動的女性主義團體這邊呢,每個角色也有不同的立場。比如有性別運動的先驅,但反對同志。也有人比較在意同志議題,也有人以推動人工流產合法化為目標,各個角色有各自的立場和關注的議題,使得團體內部也經常有火花。此外,在社會運動推行時,何時該現況妥協、何時該繼續頭破血流,也經常是團體內部爭執的原因。有的角色認為我們應該要和應該會當選的白人男性妥協,取得雙贏局面,我們可以稍微往前一步,但需要放棄某些議題(如人工流產),也有角色認為,那我們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?為什麼不拚搏到底?這些都是社會運動常見的內部摩擦。

此外,影集也略為涉及 White Feminists 和 Black Feminists 之間的矛盾。比如,女性主義雜誌社,有一位黑人女性員工,提出希望寫一篇在少數團體(minority group)中也有多元差異(diversity)的時候,其他的白人女性問說:「我們有讓你不舒服的感覺嗎?如果有的話,你要告訴我們喔。」現場氣氛直接尷尬,這個說法和很多掌控權力的主流團體說法根本一樣(?)。


Black feminism 在女性主義中的發展也是有其脈絡的,此中重要一點即是,並非所有女性的經驗都相同。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的經驗遭遇可能大相徑庭,因此才發展出 black feminism 論述。(intersectionality 交織性的意涵亦是如此)


又,這部影集也有個角色對個人的情慾流動進行了探索,目前看到第五集,還有點多元成家的趨勢。一個角色說,「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自己想要的家庭,這不就是我們當偏激份子(radical)的原因嗎(笑)」。整體而言還不錯看,對於了解性別運動、平權法案是個不錯的娛樂過程。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亞洲文化流動:泰國 Gay Bar 的韓國舞蹈

在曼谷,除了主打西方客群的店外,所有的男同志酒吧都會有K-Pop模仿舞蹈。韓國音樂代表亞洲音樂,成為亞洲認同化的一種指標,K-pop讓泰國舞者想像一種泛亞洲(pan-Asian)文化範疇下的自我,藉由韓國陰柔氣質的展演,陰柔的泰國男性得以經驗摩登都會與中產階級。

Comments

Couldn’t Load Comments
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.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