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自台灣的攀冰選手!高雄「冰友」林益帆的獨舞
- GumbyBear
- 3天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採訪報導/Gumby Bear | @gumbybear.climb

益帆目前是煉油廠員工,上個月參加第十屆中國攀冰公開賽,竟一舉拿下第八名佳績。這次參加比賽,其實是益帆生平「第二次」的攀冰之旅。
林益帆生長在少有冰雪攀登環境的台灣,而且是夏天會讓人融化的高雄,他是少數對冰瀑攀登有獨特興趣的「冰友」。許多人接觸攀冰,是因為參加山訓、雪訓,或者攀岩後才開始攀冰。但益帆的初衷一直都是攀冰。攀岩、雪訓,都是為了攀冰。

【長達 14 年的旅程,越走越孤單】
益帆的攀冰故事要回溯到14年前。2011年,當時是大學生的益帆,在班夫電影節碰巧觀賞到冰瀑攀登的作品,畫面中雄偉壯觀的四川雙橋溝景色吸引了他的目光。
當時播放的是一道名為「翅膀」難度WI 4+的冰瀑路線,是雙橋溝當地的經典路線。第一次見到冰瀑攀登的益帆,沒來由地被這項運動給吸引,令人震撼的「翅膀」,更自此成為益帆長達多年的目標。

三年後益帆在朋友的帶領下到高雄千光寺戶外攀岩。當時台灣的攀岩資源尚不豐富,他甚至沒有去過室內攀岩館,第一次攀岩就是戶外上攀。沒想到,他對攀岩這項運動不感興趣,直到隔年才買攀岩鞋。攀岩、雪訓、爬山,出社會後他持續參與這些活動,為了攀冰這個目標前進,因此認識許多冰友。
2018年,他終於有機會和朋友一起前往四川,初次攀冰。受訪時,益帆說他雖然練習許久,但畢竟是新手第一次上場,手忙腳亂,第一天就踢破了自己的雨褲。攀冰時會穿著冰爪,右腳冰爪踢破左腳褲子,是新手常見的情況。
「實際攀爬冰瀑的感受和練習或想像時完全不同,冰的狀態不但多元而且多變」,益帆說,攀冰非常仰賴經驗與觀察。除此之外,還需要適應嚴峻的寒冷環境。回台後,益帆決定將 WI 4+ 翅膀列為自己的「project」(努力目標),希望下次再去四川時,能夠完攀翅膀。
沒想到,2019年 COVID-19席捲全球,跨界移動困難重重,益帆擱置了夢想。在疫情的這幾年前,攀冰的朋友們越來越少,他越爬越孤單,也一直很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。直到2025年初一月時,他才終於再次組團前往四川。

【完成攀冰夢想後的喜極而泣】
時隔多年,再度爬上冰瀑。這是益帆的第二趟攀冰之旅。第一天,他同樣要再次重新適應,畢竟上次攀登已經是七年前了。重新適應冰斧與冰爪「入冰」的感覺,感受甩動冰斧的發力,感受雙腳大拇指的疼痛。
在四川一共八天,第一天適應日,第二到三天攀登,第四天挑戰翅膀。難度 WI 4+ 的翅膀,對益帆來說並不算困難。困難的是他沒有太多機會真正攀冰,每次攀冰之旅,身體總是需要花時間適應攀冰,也需要重新確立自己觀察與判斷冰況的能力。
天氣濕度日照等各種因素,都會影響「冰」的狀態,那天翅膀的狀態很差。攀登當下,益帆可以感覺到冰況很不穩定,一度也自我懷疑能不能夠完成目標。受到全球暖化影響,許多場地的冰瀑狀態一年不如一年,亦衍生諸多不確定因素。經過一番苦戰和掙扎,益帆終於站在翅膀的頂端,抱著教練喜極而泣。
多年來的夢想,終於如願實踐。



【第二次攀冰之旅,竟拿下第八名】
完攀翅膀的益帆,此趟旅程最大的目標已經達成。但他還有一件事情要做,從四川輾轉來到北京。當他規劃這趟中國攀冰之旅時,意外得知旅行期間,北京竟然剛好舉行攀冰公開賽,抱著「也可以去北京攀冰」的心情報名了比賽。本來以為第一階段就會被刷掉,接著可以再去附近攀冰攀到飽。沒想到竟然滑進決賽,只好改變行程,多留一天參加比賽。

謙遜的益帆說,台灣過往就有不少冰友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攀冰比賽,甚至有參加過世界盃的前輩,只是以前資訊不發達,前輩們也多已淡出,這些經歷鮮為人知。而他覺得自己這次進入決賽是極其幸運,和下一名只有些微之差,剛好對方在同一個手點要 match(兩手同在一個點)時,冰斧脫落,才讓他有機會「滑入」決賽。
進入決賽讓益帆有機會和更多來自中國各地的冰友交流,也見到了更多「強者」。

「很多地區都跟台灣一樣是沒有冰瀑環境,但這些選手還是非常厲害,而且很努力訓練,這點真的讓我很敬佩!」
非但如此,選手年齡層相當廣泛,有大齡選手、也有年輕的後起之秀。想到這些選手和自己同樣為了攀冰努力著,有些人環境甚至更加惡劣,益帆肅然起敬。參賽經驗更加激勵他,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。

【攀冰的風險?來成為冰友吧!】
攀冰很危險嗎?任何運動都有風險。理解運動本身的風險,是去除對未知的恐懼之不二法門。
希望可以有更多冰友,是益帆受訪時的願望。
在北京比賽報到檢錄時,益帆看到每位選手都有身分證號碼,唯獨自己的名字寫著台胞證,並且括弧「台灣省」。「以前我對這種政治議題其實不太感興趣,但當下看了,有股很特別的感覺油然而生」,益帆說,當下那種「來自台灣的感覺」變得比往常更加強烈。
為了讓普通人接觸攀冰的難度降低,也為了讓自己可以訓練,益帆和左營高鐵站 Boulder Space 圓石空間攀岩館的老闆魏教練討論,在館內架設練習攀冰的區域。將來,也可以讓更多人體驗攀冰的感覺。這種沒有冰、但使用冰斧訓練的模式,稱為「乾攀」(Dry tooling)。

攀冰的時候,攀登者手持冰斧,冰斧會用繫帶綁在身上,攀冰鞋尖端則有冰爪。因此,攀登者身上有許多銳利的物品,確保者通常在距離較遠的位置確保,攀冰者墜落時也需要小心自身工具。相較於攀冰,乾攀相對不受環境與氣候限制,成為攀冰者冰雪季過後持續練習的方法,乾攀同樣使用冰斧,但腳上改穿攀岩鞋。
乾攀使用的岩點經過特殊設計,適合冰斧勾掛。目前台灣乾攀的市內與戶外場地相對稀缺,期待 Boulder Space圓石後續的發展!如果是對攀冰有興趣的朋友,無論有沒有攀岩經驗,都很歡迎和益帆聯繫,一起加入攀冰的世界!

訪談最後,益帆說,「願意勇敢踏出去的精神」是他在前輩們身上學到、也最希望能夠傳遞出去的。
「就算知道會很辛苦,需要花費時間、精力甚至金錢,但是不要等到覺得時間與金錢都有了才行動,到時候身體可能已經做不到了。」那些在世俗目光中不太有意義,但卻是自己有興趣、熱愛或想嘗試的夢想與事物,不要畏懼與遲疑,勇敢去做,
「just do it!」——他是這樣想的。

註:
感謝網友 @zhongjiuhuang 留言補充,乾攀定義是冰斧冰爪並用,高雄圓石空間練習用的空間,是一種衍生的類冰攀練習形式。
Boulder Space 圓石空間攀岩館,已設有冰攀練習路線,詳情請參考益帆 IG 貼文,如有興趣,非常歡迎聯繫益帆本人或本文作者!
Comments